艾艾贴_前海艾艾贴价格表-艾艾贴全国总代理赵泽红加盟艾灸博客

欢迎访问深圳前海艾艾贴网站!(https://www.weishangqiye.com)
购买产品 艾艾贴介绍 资质证书 艾灸知识 艾灸深度调理 每日一课 企业文化 艾艾贴资料

吃薏米祛湿的人,90%都犯了这个错!祛湿不成反

2019-09-03 06:33:57分类:每日一课 阅读:379
嘀嗒、嘀嗒、嘀嗒……窗外的雨还在下。
 
 
阴雨连绵的天气,给了很多人“发霉”的身体,以及“生锈”的头脑:
到处湿漉漉的,身体也感觉“湿黏黏”的,很不舒服;
老感觉头晕发困,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,工作也不想碰;
有时还毫无来由地出现肌肉酸痛、身体浮肿的症状……
 
身处阴雨潮湿的环境,大量的湿气会通过人的口鼻、皮肤等部位进入体内,很容易就产生以上这些“湿重”的症状,于是,很多人都开始关心如何祛湿的问题。
 
 
在办公室里,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类似的对话:
听说红豆薏米水祛湿效果不错,买来试试!
据说吃辣椒可以发汗除湿,我们晚上约个麻辣火锅?
最近湿气好重哦,不行!我下班要去买杯凉茶来喝,祛祛湿气!
……
 
有祛湿的想法是好的,但是方法不对可能会越祛越湿!看了以下关于祛湿的误区,你以后就不会再掉坑里了!
 
 
误区一:祛湿喝红豆薏米水最有效
 
 
首先明确一点:红豆没有祛湿的作用!有祛湿功效的是赤小豆!今天我们再仔细说说。
 
从外观上看,红豆比较圆,赤小豆细长稍扁。赤小豆祛湿功效强,中医入药用的都是赤小豆,而红豆则只供一般食用。
 
(记住了,赤小豆长这样)
 
第二点,薏仁性凉,多吃易伤脾,所以不能直接煮来吃,在熬制前需要先把薏仁干炒15分钟,才能够减轻它的寒性。
 
第三点,湿邪分为湿热和寒湿,赤小豆和薏米都属微寒性,所以赤小豆薏米水只适合症状不严重的湿热体质,对于寒湿患者来说,赤小豆薏米水可能会越喝越寒,越喝湿气越重。
 
那么,湿热的人有哪些表现呢?一般来说,有口苦、口干,舌苔厚、黄,困倦乏力,老觉得睡不醒,咽部分泌物较多,大便不通畅、黏腻,精神烦躁等。
 
这种类型的人除了可以适量吃点赤小豆薏米水来祛湿,还可以尝试土茯苓粉葛冬瓜猪骨汤、苡仁白扁豆鸡脚汤等,这些都是比较合适的祛湿汤。
 
寒湿,则重点在寒,湿为阴邪,寒也是阴邪,寒湿则阴上加阴。所以,寒湿的人偏阳虚,会怕冷,怕吹风,怕吃凉东西,胃口不好,容易疲倦,严重的可出现浮肿,如手脚肿、眼泡肿等。
 
常见的祛寒湿汤,有太子参茯苓陈皮排骨汤、扁豆茯苓猪骨汤等。平时煲汤、炒菜时,适宜加入温性的姜片、花椒、陈皮、砂仁,能起到苦温燥湿的作用。
 
有人看完还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寒是热,给你支个招:最好去找专业中医师,辨明体质再调理。日常可以选择比较平和的祛湿药材煲汤煮粥,比如用茯苓、淮山、莲子和芡实各20克一起熬煮,这道祛湿汤适合大多数人的体质。
 
 
误区二:吃辣发汗可祛湿
 
 
吃辣椒能发汗,有人就认为这样能达到祛湿的目的。
 
 
事实上,中医认为湿气大多与脾的运化有关,健脾能使祛湿更容易,祛湿可增强脾的运化功能,进而产生良性循环效果。也就是说,祛湿和出汗关系不大,中医更强调健脾利湿。
 
另外,如果吃进去的辣椒太多,这些辣椒素会刺激胃肠道,不仅让我们的胃肠有种火烧火燎的感觉,而且还会促进胃肠道不断地蠕动,发生腹泻等问题,这样的情况反而不利于脾胃健康。
 
要想祛湿,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“温”。这是因为湿气性属阴寒,根据“寒者温之”的原则,温法才是祛湿的根本大法!而艾草正是纯阳之物,加上灸火的温热可以健脾胃、补阳气,快速运化湿气。
 
健脾祛湿的穴位有:中脘穴、曲池穴、丰隆穴、阴陵泉、足三里,在艾灸前泡泡脚,能加强祛湿的效果。
 
 








 
 
误区三:喝祛湿凉茶最靠谱
 
 
广东人习惯喝凉茶祛湿,但由于个人体质不同,并非人人适合饮用凉茶。如果盲目饮用只会损伤人体阳气,加重寒湿,影响脾胃功能。
 
这几类人都不宜喝凉茶祛湿:阳虚体质的人、经期女性和产妇、脾胃不好的老人和儿童。
 
 
运动祛湿比喝凉茶靠谱,运动能激发人体阳气,阳气充足,则脾胃运化功能增强,减少体内水湿停滞,但是,如果运动强度太大,每次都把自己搞得大汗淋漓就不好了。
 
从中医的角度说,汗泄太多损伤阳气,因汗是“心之液”,大量出汗对于养心不宜。出汗过多,又未能及时擦干或及时更换衣服,也会招致湿邪入侵,或导致风邪侵袭而感冒。
 
所以,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,可以选择跑步、健走、游泳、瑜伽、太极拳等运动,来活化气血循环,增加水分代谢。

文章转自艾艾贴订阅号

 
深圳前海艾艾贴授权9年总代理 授权总代:赵泽红 微信号:18823198636

【艾灸知识】最好的艾草是蕲艾

全城热艾 | “艾”的接力,广西南宁第三场回顾

相关推荐

发表评论:

评论记录:

未查询到任何数据!


关注我们

    中国石斛网
返回顶部